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臺灣活動斷層

認識活動斷層

:::

構造地形調查

(1)活動構造地形

活動大地構造(active tectonics)是指最近地質時代的構造作用,包括活動斷層(active fault),活動褶皺(active fold)和傾動地形面(tilted surface)等。活動大地構造會造成地面斷裂、錯移或撓曲,常在地表面上留下線形、崖、漥地、隆起、斷錯等地形特徵,指示受到外營力作用。因此,藉由航空照片判釋這些異常地形,或稱變位地形有助於對活動大地構造的位置與性質的瞭解。

構造地形調查縱移斷層變位地形示意圖
構造地形調查縱移斷層變位地形示意圖
(改繪自松田ほか,1977及日本活斷層研究會,1992)
B:三角切面(triangular facet)、C:斷層小崖(fault scarplet)、D:斷層池(sag pond)、E:構造隆起(tectonic bulge)、F:斷層鞍部(fault saddle)、G:地塹(graben)、H:斷錯河(offfset stream)、I:閉塞丘(shtter ridge)、K:風口(wind gap)、J:斷頭河(beheaded stream)、Q:堰塞池(fault pond)、M-M':斷錯河階(offset of terrace)、L-L':斷錯山麓線(offset of piedmomt line)
橫移斷層變位地形示意圖與代號
橫移斷層變位地形示意圖與代號
A:撓曲崖、B:三角切面、C:斷層崖

(2)Lidar資料應用

近年來以空載光逹測距掃描技術所製成的數值地形,在解析度、精確度、方便性、與去除因建物與樹木遮蔽等方面極為優越,本技術已能充份地運用於各種地質、地形特徵研究應用上。其方法係針對所要分析之研究區域,運用紅青立體影像技術,首先建立一立體投影中,某一特殊觀察位置、距離及角度,製作單一彩色影像(如下圖a所示),之後再於保持同一位態及距離,但從另一角度,同樣再建立另一張彩色影像(如下圖b所示);此兩張影像,從一張取出紅色段影像,再以影像融合方式取代另一張影像上的紅色段之圖像,即建立成一紅青立體影像(如下圖c所示),以供後續之構造地形分析時,加速人工判讀異常地形之區域,並數化構造之線形(張國楨,2014)。

新竹地區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判釋成果
新竹地區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判釋成果(引自沈淑敏等人,2006)
紅青立體影像製造流程示意及成果圖例
紅青立體影像製造流程示意及成果圖例(張國楨,2014)
奇美村附近構造地形特徵判釋成果三維側視
奇美村附近構造地形特徵判釋成果三維側視(張國楨,2014)

林啟文、陳文山、饒瑞鈞(2007)臺灣活動斷層調查的近期發展,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,第18號,第85-110頁。

張國楨(2014)重要活動斷層調查特性研究-近斷層高精度地形資料之判釋與分析總報告,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,共329頁。

沈淑敏、張瑞津、楊貴三(2006)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-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庫建置分析總報告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,共105頁。